1 目的與范圍
1.1 為強化危險源的管理工作,對安監(jiān)科所轄區(qū)域內的危險源、重要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實行登記建檔,控制管理,防止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確保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規(guī)定了本廠所轄區(qū)域內的危險源、重要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的識別、評價和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程序。
1.3 本制度適用于安監(jiān)科內各單部門及其作業(yè)場所和設備設施。
2 總則
2.1 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huán)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tài)。
2.2 重大危險源的評價原則:
1)按GB 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中所列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等于或大于臨界量確定為重大危險源。
2)有以下重大后果的可確定為重大危險源。
a.可能導致一次事故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及以上后果的危險源;
b.可能導致一次事故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如爆炸、多人急性中毒、需要社會救助的重大火災)及其他嚴重損失(如環(huán)境破壞)的危險源;
c.可能造成一次坍塌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或價值損失50萬元及以上危險建(構)筑物。
2.3 重要危險源是指介于重大危險源與危險源之間,為本企業(yè)所關注重要的危險源。
3 職責
3.1 安監(jiān)科是安監(jiān)科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的主管部門,負責制訂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辦法,并組織實施;負責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負責指導重要危險源和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
3.2 各部門、車間是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的責任部門,負責實施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負責對重要危險源和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配合安監(jiān)科對重大危險源的控制。
4 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
4.1 危險源識別范圍:本廠區(qū)域內所有單位和作業(yè)場所,涉及廠區(qū)地理位置、生產工藝過程、生產設備、輔助設施、建筑物、材料、運輸線路、員工、作業(yè)環(huán)境及相關方等。
4.2 危險源識別方法:
1)區(qū)域劃分:按車間(部門),確定出企業(yè)基本的危險源識別單元。
2)確定基本的識別單元:危險源識別采用“工序(活動)/設備/人員分析法”的方法,以車間或部門工藝、工序(活動) 過程為主線,將其工藝、工序(活動)分解成若干個小單元。
3)辨識內容:采取現(xiàn)場調查或參照安全性評價檢查表中所列項目逐項檢查的方法,分別辨識出各工序(活動)區(qū)域內的設備設施、人員、工藝、材料、能源、作業(yè)環(huán)境及相關方等各種類型的危險源。
4.3 風險評價方法:采取“是非判斷法”或“作業(yè)條件危險評價法”對每一項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重大危險源或重要危險源。
1)是非判斷法:危險源及可能產生的后果符合下述四種情況之一者,可直接定為重大危險源:
a.按GB 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中所列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等于或大于臨界量的危險源;
b.可能導致一次事故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及以上后果的危險源;
c.可能導致一次事故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如爆炸、多人急性中毒、需要社會救助的重大火災)及其他嚴重損失(如環(huán)境破壞)的危險源; a.
d.可能造成一次坍塌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或價值損失50萬元及以上危險建(構)筑物。
2)作業(yè)條件危險評價法(D=LEC法):
根據(jù)三種因素的不同等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分值,再以其乘積
D來評價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L—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huán)境的頻繁程度,C—發(fā)生事故產生的后果,D—危險性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