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風,在三塘湖這片土地上不知疲倦地呼嘯,驅動著成排的風機葉片旋轉,也將“安全”這個沉甸甸的話題,日復一日地吹拂進我們每一位運維人員的心底。今年安全月,“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的主題思想,如同這戈壁上空的探照燈,將光芒精準投射到我們日常工作的每個角落,讓我這個初入風電場的“新兵”,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與思考。
風電場的安全,從來不是一句掛在墻上的口號,它是我們運維工作的基石,是每一度綠色電能背后最真實的保障。面對三塘湖復雜的環(huán)境——強烈的日照、肆虐的風沙、極端的溫差、以及冬季嚴酷的冰雪——我們工作的環(huán)境本身就蘊含著諸多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查找身邊安全隱患”對于我們,具有極為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隱患如同潛伏在? 戈壁的沙礫,看似微不足道,日積月累卻能堵塞安全運行的“血管”,甚至引發(fā)災難。從我這幾個月的切身實踐和觀察來看,身邊的隱患主要潛藏于幾個方面:
首先是設備的“沉默之傷”。高大的風機是我們維護的核心,也往往是隱患的藏身之所。葉片上細小的裂紋,在強風的反復作用下,可能演變成可怕的斷裂風險;齒輪箱里油液無聲的滲漏,忽視它就可能發(fā)展為高溫抱軸甚至火災;塔筒連接螺栓在高濕度鹽霧環(huán)境的長期侵蝕下,強度悄悄削弱,影響整體結構安全;電氣線路的絕緣層老化、接地松動,在沙塵入侵和溫度變化的夾擊下,極可能成為短路甚至雷擊事故的導火索。每一次標準化的巡檢、每一次認真的振動監(jiān)測和紅外測溫,都是在與這些“沉默的傷”賽跑,把它們揪出來、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
其次是環(huán)境的“無常之刃”。三塘湖的天氣,翻臉如翻書。瞬時風力超過機組極限的強風不僅可能讓風機失控,更是懸在我們高空作業(yè)人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系在身上的安全繩是最后的生命線。冬季的葉片覆冰,凝結成懸空的“冰刀”,一旦脫落,其威力不敢想象,嚴格監(jiān)控冰情并執(zhí)行“結冰禁止靠近”的規(guī)定是我們的鐵律。周邊看似平靜的山體,在融雪或暴雨時節(jié),潛在的滑坡風險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依賴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提前預警地形變化至關重要。面對自然的“無?!?,我們必須在敬畏中保持高度警惕和預判能力。
而最令人警醒的隱患,往往源于我們自身——人為因素的疏忽。 安全規(guī)章白紙黑字,但理解和執(zhí)行到位并非易事。作為新人,我深知自己技能經(jīng)驗的不足:記得第一次學習輪轂作業(yè)時,對風速限制的理解不夠深刻,幸好有師傅嚴厲提醒,在臨界風速時堅決禁止進入,否則后果難料;也曾目睹過因液壓系統(tǒng)泄壓操作步驟不熟險些造成機械傷害的事件,這都深刻警醒我,嫻熟掌握每一個操作步驟和安全程序,是自保和保人的首要前提。更可怕的是那些“習慣性違章”,比如攀爬時嫌麻煩隨手打開蓋板卻不隨手關閉,想著“馬上就回來”而不及時檢查通訊設備電量,這些看似細微的“省事”和“僥幸”,累積起來就是安全堤壩上的蟻穴。一個未閉合的艙門蓋,一次通訊中斷,在高空的極端環(huán)境下,就可能釀成墜落或孤立無援的慘劇。
“人人講安全”,并非僅僅意味著被動的背誦規(guī)章,它更呼喚著一種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主動蛻變。我認為,這種轉變需要實實在在的土壤來培育。在我們場站,“隱患隨手拍”就是個非常有效的機制,它鼓勵每個員工,無論資歷深淺,都成為安全的“哨兵”和“顯微鏡”??吹诫娎|接頭顏色異常?拍下來反饋!發(fā)現(xiàn)安全繩有毛刺磨損?拍下來報告!這不只是任務,而是發(fā)自內心對自己和同事安全的負責。上個月,我們班的一位同事就是通過這種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32#風機偏航平臺爬梯螺栓松動隱患,及時更換并緊固,避免了潛在的人員墜落事故,這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人人都是安全員”的價值。師傅們“講故事”的安全早課也極具力量。那些親身經(jīng)歷的險情——比如一位老師傅描述的強雷雨突襲時機艙避雷針放電的恐怖爆鳴,遠比干巴巴的條文更能觸動心靈,讓“雷雨過后至少一小時不得靠近風機”這條規(guī)定深深地刻進我們的行為本能里。
“個個會應急”,更是對我們專業(yè)能力的核心考驗,尤其是在風電場這類空間受限、位置偏遠、風險集中的特殊環(huán)境下。應急能力不是靠突擊,而是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我們場重視實戰(zhàn)演練,利用VR技術模擬塔筒中段人員墜落場景,反復練習“雙人配合防墜緩沖繩速降”技術。每一次訓練都強調動作的精確與配合的默契,特別是擔架固定和脊椎保護這類關乎傷者生命的關鍵操作,力求在真實的黃金救援時間里(我們目標是在5分鐘內)高效、安全地將傷員轉移至地面。面對最令人緊張的電氣火災,特別是箱變短路,我們總結了清晰的“三級斷電法”:第一時間遠程切斷集電線路;迅速到達塔底操作緊急停機按鈕;最后,由穿戴好專業(yè)絕緣裝備的人員,安全斷開變壓器接地刀閘,徹底隔絕電源。這個過程要求頭腦極度冷靜、步驟高度協(xié)同、動作萬分精確,所以每季度與電網(wǎng)調度聯(lián)合進行的黑啟動演練尤為重要,確保流程在高壓下依然能無縫執(zhí)行。對于極端天氣,我們建立了明確的響應鏈條:風速持續(xù)超過18米/秒,立即遠程啟動風機的抗渦激模式,并安排地面人員對場區(qū)設備進行加固;沙塵暴預警發(fā)出,立即對所有風機的齒輪箱呼吸器和電氣控制柜的密封性進行檢查,確保沙塵被隔絕在外;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最近避難場所”原則進行撤離,或是回到升壓站,或是進入場區(qū)內特設的防風地堡,指令必須清晰,行動必須迅速。
深入?yún)⑴c安全月活動和日常工作后,我越發(fā)認識到,真正長治久安的安全,不能止步于發(fā)現(xiàn)并處理已有的隱患。它需要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安全生態(tài)。我們場站正積極擁抱技術創(chuàng)新,公司推廣的“智慧工地高風險作業(yè)管控系統(tǒng)”就是很好的例子。系統(tǒng)運用AI視覺識別,自動報警未系安全繩進入作業(yè)區(qū)域的人員,或者鎖定超風速下仍有人試圖進入風機的區(qū)域,從技術源頭阻斷違章行為。我們也把目光投向場站之外,與周邊其他風電場建立了寶貴的聯(lián)防機制。通過聯(lián)動協(xié)議和培訓,這些風電場的工作人員不僅守護著自己的設備,也練就了識別異常情況的“火眼金睛”——無論是葉片嚴重結冰還是塔筒冒煙,一旦發(fā)現(xiàn)便立即通報,“風場聯(lián)動-快速響應”的模式構筑了一道高效的區(qū)域安全屏障。作為青年員工,我也深感有責任為安全技術創(chuàng)新出力。參與設計的“液壓扳手安全聯(lián)鎖裝置”項目讓我很受鼓舞——只有當螺栓完全咬合到位時,扳手才能發(fā)力工作,這個小小的革新有效避免了工具意外滑脫導致的傷人事故,還意外獲得了公司的認可。這些實踐讓我明白,安全是共同的追求,需要每個人的參與、每一份創(chuàng)新的匯聚。
風機在戈壁上矗立,日復一日轉動,將勁風轉化為清潔的能源。作為守護它們的人,我深深懂得,每一度電的產出,其背后最重要的標尺就是安全。每一次我系上安全繩時感受到的那份緊繃與責任,每一次我在隱患記錄本上認真填寫觀察到的蛛絲馬跡,每一次在模擬演練中大聲喊出清晰指令時的專注與堅定……這些點滴行動,都在守護著我們共同的生命線,也在拓展著風電事業(yè)安全發(fā)展的邊界。
在三塘湖遼闊的天地間,在這個集體里,我,一名普通的初級運維工程師,將始終把“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銘記在心,把查找身邊隱患融入工作的每時每刻。因為我知道,風機下的生命高于一切,對安全的承諾,比戈壁上的高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