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流通過電阻時,電流作功而消耗電能,產(chǎn)生了熱量,這種現(xiàn)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實踐證明,電流通過導體所產(chǎn)生的熱量和電流的平方。導體本身的電阻值以及電流通過的時間成正比。這是英國科學家焦耳和俄國科學家楞次得出的結論,被人稱作焦耳-楞次定律。用公式表達為
Q = IRt
式中:I —通過導體的電流,單位是安培;
R——導體的電阻,單位是歐姆;
t ——電流通過導體的時間,單位是秒;
Q——電流在電阻上產(chǎn)生的熱量,單位是焦。
一方面,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可以為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服務。如在白熾燈中,由于通電后鎢絲溫度升高達到白熱的程度,于是一部分熱:以轉化為光。發(fā)出光亮。另一方面,電流的熱效應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大電流通過導線而導線不夠粗時,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熱,破壞導線的絕緣性能,導致線路短路,引發(fā)電火災。為了避免導線過熱,有關部門對各種不同截面的導線規(guī)定了最大允許電流(安全電流)。導線截面越大,允許通過的電流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