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溫度預測分析
根據(jù)現(xiàn)場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中的氣溫氣候情況及各種養(yǎng)護方案,采用3D—TFEP程序對混凝土施工期溫度場及溫差進行計算機模擬動態(tài)預測,提供結構沿厚度方向的溫度分布及隨混凝土齡期變化情況,進行保溫養(yǎng)護優(yōu)化選擇。根據(jù)計算,擬先在混凝土表面鋪一層塑料薄膜,中間覆蓋1—2層麻袋,上面再鋪一層塑料薄膜。
3.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法
3.1混凝土澆筑方案:
由于承臺混凝土厚達到2.5m,內部水化熱溫升偏高,內表溫差和降溫速率不易控制,同時考慮基坑支護已有偏移,必須盡快澆筑底板,但商品混凝土供應有問題,故確定混凝土澆搗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澆搗周邊小承臺的下層部分(即底板底面高程以下的部分。下同);第二階段澆搗大承臺的下層部分;第三階段在大中承臺的下層部分澆搗后,緊接著從大承臺往邊擴散,澆搗整個基礎的底板部分(包括大小承臺的上層部分)。
3.2.混凝土澆筑:
為了使混凝土澆筑不出現(xiàn)冷縫,要求前后澆筑混凝土搭接時間控制在5小時內(初凝時間>8小時),因此,混凝土澆筑前經詳細計算安排澆筑次序、流向、澆筑厚度、寬度、長度及前后澆筑的搭接時間,實施了以下澆筑主案。
3.2.1.第一階段:兩臺混凝土輸送泵(另備用2臺),10輛罐車,另備用2輛,每個承臺獨立澆筑。
3.2.2.第二階段:自北向南采用斜面分層(分四層)澆筑,用“一個坡度、薄層澆筑,一次到頂”的方法。采用兩臺輸送泵(另備用2臺)布料,18輛罐車,另備用5輛。每臺輸送泵控制范圍6m.
3.2.3.第三階段:
3.2.3.1.底板從北向南順序澆搗,以4軸為界,每臺輸送泵控制范圍6m寬度澆筑前進。
3.2.3.2.中心承臺均覆蓋完成后,從D(C)軸中心筒體邊緣澆搗至A(I)軸。
3.2.3.3.余下部分均按每道6m寬度澆筑前進。
本階段采用兩臺輸送泵布料(另備用2臺),18輛罐車,另備用5輛。
3.3.混凝土振搗要及時,同時不漏振,但也不能過振,防止離析。
3.4.混凝土表面處理:
大體積混凝土表面水泥漿較厚,澆筑后3—4h內初步用水長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2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壓實,以控制表面龜裂,并按規(guī)定覆蓋養(yǎng)護。
4.混凝土內部溫度監(jiān)測
在核心筒大承臺范圍垂直埋設9根測桿(編號為A1—I1),另選 2個小承臺各埋入1根測桿(編號為A2、B2),每根測桿沿混凝土的厚度設5個測點(如圖b示意),合計11根測桿55個混凝土內部溫度測點;同時在混凝土外部設置氣溫測點2個,保溫材料溫度測點2個及養(yǎng)護水溫度測點1個,總計60個工作測點。另設60個備用用測點。所有工作測點都通過熱電偶補償導線與設置在測試房的微機數(shù)據(jù)采集儀相聯(lián)接,溫度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由采集儀處理后自動打印輸出?,F(xiàn)場溫度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由數(shù)據(jù)采集儀自動采集并進行整理分析,每隔一小時打印輸出一次每個測點的溫度值及各測位中心測點與表層測點的溫差值,作為研究調整控溫措施的依據(jù),防止混凝土出現(xiàn)溫度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