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病,很多時候都愛自己買藥,通過自身經驗或者周邊朋友推薦,但是有的用藥習慣不正確,長此以往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那么哪些用藥習慣是是正確的呢,今天一起來總結總結吧。
用藥謹記“四不要”
用藥別“跟風”。不同患者對藥物的反應程度也是不同,并且病情的差異和體質的不同也造成了應用效果的不同。用藥應遵醫(yī)囑,不能看到其他人用著效果好,就隨意換藥。
停藥問醫(yī)生。患多種疾病時,老人可能要看多達3-4位醫(yī)生。不同科室醫(yī)生會根據??浦委熜枰紤]是否用藥?;颊邞嬷t(yī)生正在用的藥,以免影響判斷。必要時需要多科室醫(yī)生同意,才能停換藥。
營養(yǎng)不亂補。如果沒有明顯的營養(yǎng)素缺乏,不建議擅自長期補充,以免影響正在服用的藥物的效果。
種 類須控制。很多老人會自行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和止瀉藥。它們雖然副作用較小,但由于老人可能記不清需要服用的劑量、時間和順序,如果服用不當(如間隔時間不 夠、劑量錯誤等),易引起過量。如果是復方藥,還可能增大與長期服用的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風險,建議老人咨詢醫(yī)生后使用。
六個“先后”要記牢
先明確診斷,后確定治療
當發(fā)現身體不適時應及時找醫(yī)生明確診斷,而后根據病情參考醫(yī)生建議,確定治療方案。不可自己想當然亂用藥,否則易導致藥不對癥及引起藥物不良反應。
先食療, 后藥療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療的先用食療。食療后仍不見效可考慮用理療、按摩、針灸等方法,最后選擇用藥物治療。
先外用,后內服
為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害,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比如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可先用外用藥解毒、消腫,萬不得已再內服消炎藥。
先用口服藥,后用注射藥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針劑,以為用注射劑病好得快,其實不然。注射針劑時藥物會直接通過血液流向全身,進入心臟,危及血管壁和心臟。
先用中藥,后用西藥
中藥多屬于天然藥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要比西藥小,除非是使用西藥確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兒,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服中藥進行調理。
先用老藥, 后用新藥
近年來,新藥、特藥不斷涌現,一般來說它們在某一方面有獨特療效,但由于應用時間較短,其缺點和毒副作用尤其是遠期副作用還沒有被人們認識,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最終被淘汰的新藥屢見不鮮。因此,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中西老藥,確實需要使用新藥、特藥時也要慎重。
以上的是個老人用藥注意事項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獨居老人沒有用藥經驗,盲目的買藥吃可能病治不好反而一身傷害。如果要長期大量用藥,還是要遵循醫(yī)生的指導,或者是咨詢藥店的專業(yè)人士。